三重》春訪三重 乍雨初歇煙籠紗
【特派記者何安華/報導】












伊勢神宮旁的「托福橫丁」保留著一百多年前日本古街樣貌。(記者何安華/攝影)
春天的早晨,我們造訪日本三重縣。


巴士沿著紀伊半島東側一路北上,美麗的海岸風光映入眼簾。連綿多日的春雨剛剛止歇,海面薄霧輕籠,湛藍的海水輕吻著黝黑的礁岩,撒下無數珍珠又慢慢的退卻;成群海鷗在水面飛掠而過,緊盯著水面漾起的漣漪,不時俯衝下來,銜起一尾小魚拍拍翅膀又迅速離去。遠處,小小的漁村靜靜依偎在山腳下,寧靜的海灣中散置著養殖牡蠣和魚、貝、海帶的浮棚,也是收穫時節,小舟上的人們正在忙著從海中撈起串串一季的豐收。好一幅春天雨齎的風景,在三重!


三重縣位於日本本州南端紀伊半島東側,也是全日本最中央的部位,全縣沿著太平洋海岸呈南北狹長地形,有覆雪的山岳,也有豐富多變的海岸景觀;流經近海的黑潮暖流也為這裡帶來了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漁產,古代日本最早的統一政權「大和朝廷」就是起源於此。縣內目前擁有伊勢志摩、吉野熊野兩個國立公園,鈴鹿、室生赤目青山二處國定公園和五處縣立公園,佔全縣三分之一面積。


以海岸景觀來說,位於東部志摩半島沿線多礁岩地形,大自然在此億萬年的鏤刻,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海蝕奇景;這裡的人們更利用豐富的海岸地形養殖珍珠、牡蠣和龍蝦,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產業。另在半島東端鳥羽海濱的「鳥羽水族館」中,飼養了約950種2萬尾各種海洋魚類和動物,更令所有來此的遊客大開眼界。












「結縭」的二見浦夫婦岩。(記者何安華/攝影)
在文化古蹟方面,位於宇治山田地區的伊勢神宮祭奉著象徵太陽的神祉———天照大神,一向是日本人精神信仰的中心,老一輩日本人有「一生一定要來參拜一次」的夢想,至今每年前來參拜的信徒和觀光客超過600萬人;神宮旁的「托福橫丁」古街,至今仍保留江戶、明治時代街道的丰采,成為遊客來此必至的景點。而二見浦海濱一大一小並列的夫婦岩,自古就被人們當作興玉神社的神體,至今每年還會為兩塊岩石舉行盛大的「結縭」儀式,在兩岩之間掛上巨繩,來年以草繩被海浪沖擊的程度來卜吉凶。此外,二見浦的「賓日館」完整保留了明治時代專供貴族休憩的旅館形貌,值得一看。


三重縣也是日本珍珠養殖的最大基地,一百多年前,御木本幸吉在此研究人工養殖珍珠成功,當時被視為日本最偉大的成就之一;島上目前建有珍珠博物館、御木本幸吉紀念館,在此除了可買到高品質的珍珠飾品,還可觀賞精彩的海女表演。


此外,三重縣的溫泉資源也相當豐富,不論東部的鳥羽溫泉、志摩溫泉,北部的長島溫泉、湯之山溫泉,亦或南部的湯之口溫泉、熊野溫泉,都各具特色,讓人留連忘返。


【民生報】



 

 









》鳥羽水族館 美人魚人氣旺










鳥羽水族館中的美人魚和大海龜是好友。(特派記者何安華/攝影)


【特派記者何安華/報導】


鳥羽水族館中人氣最旺的,應該是美人魚了,整天潛伏在水底與海龜嬉戲,隔著水櫃玻璃看到遊客盯著牠瞧,還會作出各種表演動作,吸引了無數掌聲。


美人魚正式名稱叫儒艮,屬於海牛目,儒艮科,為近海底棲草食性的哺乳類動物。海牛的長相牛頭魚尾,可能經常浮出水面換氣時頭上頂著海草有如女子的長髮,古代水手大老遠瞧見以為是美女,因此叫牠「美人魚」。目前全世界海牛目動物共有五種,其中儒艮科二種,海牛科三種,二者外觀十分類似,最大的不同是儒艮尾巴中央分開,類似鯨魚,體型比較小,成年最大不超過500公斤;海牛尾巴為圓形,最大可長到900公斤以上。此外,儒艮生活在東半球,數量比較少;海牛則分布在西半球,目前全球大多數海洋公園中飼養的都是海牛。


鳥羽水族館中的儒艮是1987年間從菲律賓引進,為人工繁殖的第二代,剛來的時候體重僅數十公斤,目前超過350公斤;據館方人員表示,牠初到日本的時候寂寞加上對環境不適應不肯進食,飼養人員靈機一動,在水櫃中放入一隻大海龜,引導著牠遊戲、進食才逐漸安定下來,二者也成了好朋友。


目前水族館中還另有一隻小型的非洲海牛,兩隻美人魚每天要吃掉40公斤海草,這種特別的海草要專門從南韓進口,一年單飼料費要花費4000萬日圓,是實實在在的「貴客」。


【民生報】



 









南紀伊勢遊 留連水鏡宮










太地鯨魚博物館中展出巨大的鯨魚標本。(特派記者何安華/攝影)


【特派記者何安華/報導】


對於喜好海洋生態觀察的人來說,到日本南紀伊勢旅遊,和歌山縣的太地鯨濱公園和三重縣的鳥羽水族館是不可錯過的地方。前者號稱世界最大的鯨魚博物館,展出長達15公尺的鯨魚骨骼標本和鯨魚模型,以及近千種與鯨魚有關的資訊;後者為本州南部規模最大的海洋公園,飼養了850種各種海洋生物,足以讓人佇足終日,留連忘返。


太地鯨濱公園 號稱世界最大


太地位於紀伊半島東側,由於受黑潮暖流和親潮寒流二股洋流交匯影響,水中浮游生物和各種迴游魚類相當豐富,過去每年總有鯨魚到這一帶近海棲息,早在四百多年前當地漁民即開始捕鯨,是日本歷史上捕鯨最早的地方;尤其在1675年間,當地研發出以數艘小船組成船隊,先將鯨魚圍入巨型圍網內再以鏢槍刺殺的捕鯨技術,使得產量鉅增,地方官並將鯨肉進貢天皇及幕府而受到封賞,自此,太地漁港也成為全日本最著名的捕鯨基地。


鯨魚博物館於1969年日本船隊赴南極捕鯨的全盛時期開設;1988年間在國際保育團體的壓力下,日本商業捕鯨中止,這裡也成為人們緬懷過去捕鯨盛況的所在。


太地鯨濱公園主要包括:鯨魚博物館、捕鯨船資料館、海洋水族館、海獺館等。在鯨魚博物館的三層樓中,分別以標本、實物和模型展示古代捕鯨方式、鯨魚的骨骼、各部器官、各種捕鯨用具等;在紀念品店中可買到鯨魚牙齒製作的裝飾品,還可品嘗到鯨肉大餐。此外,在海洋水族館中有鯨魚和海豚的表演節目,有興趣的話,還可與海豚一同嬉戲。


鳥羽水族館 海洋生物850種


鳥羽水族館位於三重縣鳥羽市伊勢灣海濱,整棟建築共分為三層,共有十二個主題展覽區,全館為自由遊覽方式,沒有固定行進路線,遊客可以在喜好的展區內自由安排參觀時間。


從二樓大廳進入之後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珊瑚礁生態區,在巨大的玻璃水櫃中飼養了數百種五顏六色的海魚,有成群嬉游的←科和笛鯛科、粗皮鯛魚類,也有靜伏在水底石縫間的大石斑和大海鰻,更有巨鯊和大如桌面的魟、鰩三三兩兩如蝴蝶般在四下裡遨遊。


接下來是「古代海洋」館,這裡展出有「活化石」之稱的鸚鵡螺、肺魚,將遊客一下子帶到遠古時代。「海獸王國」是仿自然海岸建造的透明飼養槽,在此可以就近觀察海獅、海狗和海豹的生態和水中的情況;在「熱帶雨林世界」裡,可看到來自熱帶雨林河川中的各種魚類和非洲海牛;「極地的海洋」館裡可看到生活於嚴寒世界裡的海獺和罕見的黑白海豚;在「森林的水邊」,可看到巨大的鱷龜、電鰻和色彩斑爛的毒箭蛙。


此外,這裡還有極為珍貴俗稱「美人魚」的儒艮,在在皆讓人目不暇給,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。


【民生報】



 









炭烤秋刀魚 香味處處










烤秋刀魚是南紀伊勢秋天到春天的季節美食。(特派記者何安華/攝影)


【特派記者何安華/報導】


春天來到和歌山和三重縣,在觀光區附近不時可看到販售烤秋刀魚的攤子,有些商家還在門口特製的木架上掛著成串的秋刀魚,一方面晾乾水份,同時也招徠顧客;空氣裡更彌漫著炭烤秋刀魚的香味,大老遠就可以聞得到。這種現烤的秋刀魚價廉物美,已然成為一種季節性的地方美食。


一般說來,秋刀魚原屬冷水性迴游魚類,主要棲息在北海道周邊海域,每年入秋,親潮寒流南下時,牠會隨著南下的洋流迴游到紀伊半島東側和北側近海棲息,也成了這兩縣最主要的季節特產。通常秋天剛到的魚含脂肪比較高,味道最美,可直接拿來燒烤,但隨著進入春天,魚體變得消瘦,必需先晾到半乾的程度烤起來味道才美。


秋刀魚除了炭烤之外,這裡也有人拿來作壽司,將魚肉取下在柚子醋中浸過以後,置於米飯上捏成壽司,吃來酸、鮮略帶腥味,口感相當獨特。


【民生報】



 









美食篇/烏龍麵、鰹魚飯 不可錯過
【特派記者何安華/報導】












伊勢烏龍麵和鰹魚調料泡飯是三重縣最具特色的地方美食。(記者何安華/攝影)
三重縣的美食相當多,眾所周知的首推松阪牛肉,這種以特選的黑牛在飼養過程中餵食啤酒,同時定時為牛身按摩所養出的牛,肉質自然不同凡響;其次,則是伊勢龍蝦,伊勢龍蝦體型比一般龍蝦小一號,但是肉質細膩甘甜,幾乎入口即化,有相當特殊的口感。事實上,除了名貴的牛肉和龍蝦之外,伊勢烏龍麵和鰹魚壽司、鰹魚調料泡飯也相當具有特色,而且經濟實惠,不妨一試。


和日本其他地區的烏龍麵比起來,伊勢烏龍麵比較粗,比較軟,沒有嚼勁;麵條通常以手工製成,經過長時間煮熟後浸在涼水中,撈起後攤開,吃時置於碗內,先淋上以醬油、味醂、酒和柴魚、昆布等熬煮的醬汁,再撒上蔥花和辣椒粉,拌勻後即可;入口十分柔滑,幾乎不用咀嚼就直接溜進喉嚨裡。


至於鰹魚壽司,以志摩町最出名,是將新鮮的鰹魚肉切成厚片,以醬油、糖、酒等調味料醃過後置於醋飯上捏成;另在大王町有一種鰹魚調料泡飯,將調味好的鰹魚置於飯上,再把熱茶淋在魚上拌勻。這些吃法據說是從前當地漁民在捕撈鰹魚時船上最普遍的午餐,拿到陸地上來,也成為這裡最具代表性的鄉土美食了。


【民生報】



 

 









海女篇/早春海女秀 如海中精靈
【特派記者何安華/報導】












海女表演是御木本珍珠島最具特色的表演項目。(特派記者何安華/攝影)
海女表演,是御木本珍珠島最具特色的參觀項目。看著身著白衣頭戴蛙鏡的女郎從船上躍入早春冰冷的水中,宛如海中的精靈;兩分鐘後從海底撈起一把海菜或螺貝放入水面漂浮的木桶中,實在讓人佩服她們的潛水和耐寒功夫。


伊勢灣中盛產各種海產螺貝,可能由於女性皮下脂肪比較厚不怕冷的緣故,自古即由婦女擔任潛水捕撈海產的工作,當地漁村中的女孩從十多歲開始跟著母親或資深的海女學習,隨著經驗累積,成年後常可潛到水下二十多公尺處工作;平常穿著白衣的原因,據說是為了防備沙魚和其他危險魚類的攻擊。


一般海女可分徒人海女和舟人海女兩種,徒人海女就是單獨在離岸不遠的淺水區作業,採集時身邊帶著一個木桶,隨時浮起將收穫放入桶中;另有一種舟人海女則由夫妻搭檔,駕小船前往稍遠水深二、三十公尺處,海女吸足一口氣後抱著鉛錘墜潛到海底,採到鮑魚、蠑螺之後拉扯繩索,丈夫收起繩索將妻子拉到水面。


目前伊勢地區仍有約一千二百名專業的海女,年齡在18歲到70歲間;作業期間在每年4月到11月。

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A89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